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唐朝军队收复洛阳后,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决定出兵北攻安庆绪。
1、宦官监军的危害
(资料图片)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以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后赐名李忠臣)等率步骑20万人为北进之主攻部队;同时,又命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率所部担任助攻。
肃宗认为郭子仪、李光弼悉为元勋功臣,难以相互统属,所以,对攻邺的20余万大军不设统一指挥的元帅,只派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以监督、协调全军。
宦官监军制度,初唐即有,但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之设,却始于肃宗。
肃宗此举主要由于,一方面他借助于郭子仪、李光弼等杰出军事将领,希冀利用他们平定安史叛乱;另一方面又吸取了安禄山以拥兵太重而尾大不掉,最终导致叛乱的惨痛教训,所以,对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又放心不下,害怕他们功高震主、难以驾驭。
故不设置负责统一指挥、号令全军的元帅,而采取扩大宦官监军权力的做法,这种单从维护自身私利出发而置整个平叛大局的长远利益于不顾的举措,使唐朝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沉重而巨大的代价,严重地滞阻了平叛战争的顺利而卓有成效的进行。
2、邺城之战
十月初五,郭子仪率兵自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北渡黄河,进逼获嘉(今河南获嘉),经过殊死战斗,击败叛将安太清部,歼敌4500人。安太清仓皇逃往卫州(今河南汲县)。
二日后,郭子仪率所部稍加休整,又乘胜攻打卫州。与此同时,鲁炅将所部自阳武(今河南原县),季广琛、崔光远亦率部从酸枣(今河南原阳东北)分别渡过黄河向卫州挺进,同李嗣业军在卫州城下与郭子仪会师。
安庆绪见卫州城下大军云集,危在旦夕,遂决定倾巢出动,孤注一掷,亲率7万兵众分三路日夜兼程驰援卫州:以崔乾祐率上军,田承嗣率下军,安庆绪自率中军。
郭子仪为击破安庆绪援军,于是派3000弓箭手埋伏于垒垣之内,令之曰:
“我退,贼必逐我,汝乃登垒,鼓噪而射之!”
既而,主动引军迎击安庆绪,激战良久,伪退,过垒不停,叛军遂乘胜逐至垒下,伏兵起而射之,箭如雨注,射杀甚众,安庆绪军遂阵角大乱,溃不成军。郭子仪乘势率部追击,大败安庆绪军,擒杀其弟安庆和,唐军遂克卫州。
安庆绪败走邺城,郭子仪率兵追击安庆绪败军至邺城城下。此时,唐军许叔冀、董秦、王思礼及河东兵马使薛兼训皆率兵赶到。
安庆绪于邺城西的愁思冈收兵再战,又败。
至此唐军前后共歼灭安庆绪叛军3万余人,俘虏千余人。安庆绪这时无力再战,于是入城固守待援。李光弼亦率兵至邺,唐朝九节度使之师遂拉开了攻城之战的序幕。
安庆绪在万分危机之中,只好厚着脸皮派遣薛嵩同机杀出重围前往范阳向史思明求救,并不惜以让位为条件来争取史思明出兵解围。
3、史思明的围魏救赵
这个条件对于史思明来说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与诱惑力,可谓朝思暮想、梦寐以求,遂欣然应允,并决定发范阳兵13万南下救邺。
但狡诈多端的史思明见唐军人多势众,害怕稍有不慎再重蹈安庆绪覆辙,于是未敢贸然轻进,而是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
不久,便派部将李归仁率步、骑兵万余人作为先头部队扎营于邺城之北的滏阳(今河北磁县),与安庆绪遥相呼应。此时,唐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攻克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北)。
史思明见唐军大都云集邺城,魏州虽已为唐军所有,但立足未稳,而且兵力亦显单薄,十一月十七日,史思明乃兵分三路进军:
一路出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市)、洛州(治今河北邯郸市东北约70里),一路出冀州(治今河北冀县)、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一路自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向魏州进攻。
于是,魏州守将崔光远派部将李处崟(yín)出城迎战,由于叛军兵势强盛,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结果李处崟虽然同叛军殊死激战,终不免一再失利,不得已退回城中。
叛军随即追至城下,扬言说:
“李处崟(yín)召我们前来,为什么不出来迎接!”
被史思明叛军兵临城下吓得惊慌失措的崔光远,果真中了叛军的离间之计,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李处崟(yín)腰斩处死。李处崟本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深为士卒所拥戴,他死后,士兵斗志悉无,崔光远见大势已去,遂弃城只身逃亡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市)。
十一月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杀死崔光远所部及魏州百姓3万余人。实际上非战略要塞的一城一地的得失,对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并无大的影响。
但是,魏州位于邺城之东,如此一来,史思明叛军即从邺城的东、北两个方面增加了对唐军的压力,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唐军的围邺之战,使其无法全力以赴,速战速决。
4、速决战如何打成持久战?
史思明攻陷魏州后,并未乘胜挥师,而是按兵不动,甚至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初一,筑坛于魏州城北,祭告天地,自称大圣燕王。
对此唐军将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大为不解,当时惟有李光弼洞悉了史思明的险恶用心,他认为史思明这是在做戏,以此麻痹唐军。
即:
“史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擒。”
而邺城一破,魏州的史思明则更加孤立,势必易于被唐军歼灭。
这是个切实可行,各个击破安、史叛军的万全之策,但却遭到监军宦官鱼朝恩的坚决反对而未能付诸实施,这使唐军在整个平叛战争中又一次失去了完全消灭安史叛军的极为宝贵的战机。
唐军九节度使自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十月围邺伊始,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历时4个月之久,以数十万大军攻打未能奏效。
于是,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不禁急躁起来,独自引兵攻城,不幸为流矢所中而死,肃宗闻知不胜悲痛,亲自下诏旌表并追赠李嗣业为武威郡王。
随即以兵马使荔非元礼代领李嗣业部队。
鉴于邺郡城池坚固,久攻不下,以及李嗣业的阵亡,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决定改变攻邺方式,而是“筑垒再重,穿堑三重。”
5、史思明的“疲敌”战术
也就是于邺郡城外筑垒二道,挖壕三重,堵塞漳河之水灌城,一时间,邺郡城中井泉悉水满溢出,人们只好构栈而居。邺郡城中虽然艰苦异常,但安庆绪从冬天至春天一直死死坚守,等待史思明率兵前来解围。
由于旷日持久,再加之外援已绝,所以,城中此时粒米皆无,以至一只老鼠值钱四千,士卒们甚至用水淘墙土中的麦秸和着马粪喂马。邺郡可谓危在旦夕,城中的人有许多想要投降,但因为水深阻碍无法出城,只好坐以待毙。
对于唐军来说,上下悉认为邺郡很快就会被攻克,产生了骄傲松懈情绪,再加上军中没有统帅,缺乏统一指挥,进退无度。
因此,围城4个多月,未能奏效,师老兵疲,上下离心,战斗力无形之中受到较大的削弱。
这时观望多时的史思明见时机日益成熟,遂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率兵从魏州向邺郡进发,但只在距邺郡50里处安营扎寨,以击鼓为号遥相呼应;继之,史思明又从每个营中挑选精锐骑兵500,每天到城下抢掠,唐军如果出来与他们交战,他们就飞速地散归自己的军营中。
这样唐军的各路人马牛车每天都有丧失,甚至连采集薪柴都极为困难。
唐军白天防备,叛军就在夜里骚扰,如果夜里设防,叛军就白天来,昼夜轮翻抄掠骚扰,令唐军疲惫不堪。
唐军劳师远征,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军需物资的供给线的畅通无阻,因为这条供给线无疑是支持前方作战的“生命线”。
当时,由于安史之乱中原地区连年兵连祸结,战乱不息,庐舍为墟,田地荒芜,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所以大闹饥荒。如此一来,唐军所用粮饷物资悉要南从江、淮地区,西自并州、汾州等地运来,车船往来不绝于道。
这些皆被老谋深算的史思明洞察无遗,因此,他感到要想在战场上最后打败唐军,仅仅对唐军进行骚扰还不够,现在对唐军致命的一击莫过于斩断其军需补给的“生命线”,以使唐军不攻自破。
于是,史思明又多派勇士穿上唐军的服装,窃取唐军的号令,去督促运粮者,斥责他们行动迟缓,贻误军情战机,于是便妄加杀戮,使运送军需补供的人惊慌失措,时有逃亡。
非但如此,他们又于运送粮饷等军需补给车船聚集的地方,暗中纵火焚烧。神出鬼没,聚散无常,他们自己能够相识别,但巡逻的唐军士兵却抓不到,也察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令唐军防不胜防。
这样一来,唐军军需补给的“生命线”实际上已被斩断,结果致使唐军粮食缺乏,人心涣散,士气低落。
这时,史思明认为与唐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率大军直抵邺郡城下,准备与唐军决战。
6、唐军大溃退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初六,唐军以步骑数十万,布阵于邺城北的安阳河(亦称滏水)之北。
史思明亲率精兵5万前来交战,起初,唐军误认为是流动部队,轻敌麻痹,漫不经心。
及至史思明叛军向唐军发起猛烈攻击时,唐军将领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才率部仓促迎战。
战斗异常激烈,尤其是史思明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率军轮番冲锋,双方经过殊死战斗,死伤甚众,鲁炅还中箭负伤。
郭子仪率军继后,还未及布阵,忽然间战场上狂风大作,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之间,人马不辨,两军同时为这突如其来的景观惊吓得胆战心惊,已无心再战。于是,唐军向南溃退,安史叛军向北溃退,沿途两军丢弃的甲杖辎重无数。
如郭子仪军:“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郭子仪为了确保东都洛阳的安全,命令所部朔方军切断河阳桥。洛阳城中的士民闻知唐军溃败的消息后都十分惊恐,纷纷逃往山中避难,与此同时,东都留守崔圆与河南尹苏震等官吏亦都弃城南逃,各节度使也率领自己的兵马争相退还本镇。
这些残兵败将沿途大肆抢掠,胡作非为,当地官吏根本无法制止。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勒队伍,全军返回。
郭子仪率所部撤至河阳,想要坚守河阳,但因为部队自相惊扰,遂又渡黄河奔至洛阳城的阙门。
这时部将都陆续赶到,众至数万,鉴于唐军新吃败仗,士气低落,不宜再战。
于是商议放弃东都洛阳,退保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陕州(治今河南陕县)。
但都虞侯张用济却认为:
“蒲、陕荐饥,不如守河阳,贼至,并力拒之。”
郭子仪经过认真思考觉得颇有见地,遂同意了张用济的建议。
于是就派都游奕使灵武人韩游环率领500骑兵为进军河阳的先头部队,张用济率5000步兵继后接应。
唐军刚入河阳,史思明叛军的行军司马周挚领兵亦来争夺河阳,由于来迟了一步,无法入城而退去。但守将张用济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而是让士兵筑南、北两城准备坚守。
这时各节度使悉率所部退归本镇,继之又都上表请罪,肃宗并未怪罪,只是剥夺了弃城而逃的东都留守崔圆的封爵与官阶,并贬河南尹苏震为济王府长史,剥夺银青光禄大夫官阶。
史思明得知唐军败退,就于沙河(今河北邢台市南)整顿兵马,还军驻扎于邺郡南面。
7、从“安”到“史”的过度
在此之前,安庆绪曾出城收集了郭子仪军队溃退时留在营中的粮食,约有六、七万石,便与部将崔乾祐、孙孝哲等计谋关闭城门抵御史思明。
但是,大多数将领都认为此时的安庆绪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是史思明的对手,难以与史思明正面冲突,分庭抗礼,于是都劝安庆绪不要以卵击石,背信弃义,自取灭亡;有的甚至主张安庆绪应该亲率所部迎接史思明的到来,以感谢他在危难之中援手相救。
安庆绪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各听其便。这样,张通儒、高尚等人便出城去拜见史思明,史思明见到张、高等人后,痛哭流涕,再三表白自己这次率兵前来解救邺郡之围,绝无任何不良用心,希望他们回去后能如实转告安庆绪不要曲解他的良苦用心,只是由于分手时日已多,格外思念,故想请安庆绪屈尊前来营中一叙,以慰长想。
然后对他们厚加赏赐,便打发他们回去了。张通儒、高尚等人回来后,便将见到史思明又如何谦恭坦诚,以及盛情邀请安庆绪等经过,都原原本本、毫无遗漏地向安庆绪汇报了。
安庆绪听后不禁眉头紧锁,平添几许忧惧,安庆绪亦知道史思明“盛情邀请到营中一叙”背后的险恶用心,史思明营中虽不是龙潭虎穴,但也是杀机四伏、凶多吉少。
想到这些安庆绪感到还先硬捱几天,静观事态的发展再做定夺。
史思明在度日如年般的煎熬中过了三天,见安庆绪仍然没有来,这回史思明有些沉不住气了,于是又暗中将安太清召来,让他去诱骗安庆绪“上钩”。
安太清回来后,并未完全按照史思明的吩附去做,因为他与安庆绪之间毕竟有主仆情份,所以,他实实在在地告诉安庆绪现在已无退路,不要心存侥幸了。
事已至此,对于安庆绪来说已是山穷水尽、无计可施,只好派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称臣,并说等待史思明休整好部队进入邺城后,就奉上皇帝印玺。
安庆绪的这种举措,并未打动史思明,所以,史思明看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又何必呢!”
因为在史思明看来,安庆绪奉玺让位已是无可争议,在情理之中;关键是如何除掉安庆绪,以永绝祸患,这才是史思明最关心的!
为了使安庆绪自投罗网,史思明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非但亲手写信安慰安庆绪,再三表白要与其平等相处,互不臣属:
“愿为兄弟之国,更作藩篱之援。鼎足而立,犹或庶几;北面之礼固不敢受。”
并把表书封缄后还给安庆绪,安庆绪见到史思明的亲笔书信及奉还的表书后,忧怀顿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即派人请求史思明要与其歃血缔盟,永结同好。史思明表示同意。
于是安庆绪带领300名骑兵如约来到史思明军营中,史思明见安庆绪终于上当受骗,自投罗网,不禁喜上眉梢,但他很快将这种喜悦掩饰起来,紧急命令将士全副武装防备安庆绪,以防不测。
然后引安庆绪等人进入庭中,安庆绪见到史思明便叩头请罪说:
“臣不克荷负,弃失两都,久陷重围,不意大王以太上皇之故,远垂救援,使臣应死复生,摩顶至踵,无以报德。”
孰料史思明听后勃然大怒道:
“弃失两都,亦何足言。尔为人子,杀父夺其位,天地所不容。吾为太上皇讨贼,岂受尔佞媚乎!”
言罢即命刀斧手拉出帐外,结果安庆绪连同他的四个弟弟以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同时被史思明杀死,惟有张通儒、李庭望仍被留用。
然后史思明整军入城,收编了安庆绪的兵马,将库府中的财物分赏给将士,安庆绪先前所占据的州县以及兵马也都归史思明所有。
继之,史思明又派安太清率兵5000攻取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并以安太清为怀州守将。
史思明想立刻率兵向西图谋发展,但考虑到后方还不稳固,于是就把他的儿子史朝义留下镇守相州(即邺郡),自己则率兵返回范阳。
四月,史思明于范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
这次安庆绪与史思明之间的斗争,是叛军内部的又一次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内讧,虽然最后以史思明获胜而告结束,叛军最高统治权从安氏家族手中转移到史氏家族手中。
唐朝的对手亦由安禄山集团转化为从安禄山集团中分化出来的史思明集团,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但是,叛军内部的这一次内讧,非但使其内部更加离心离德,分崩离析,而且亦令叛军的实力又遭到一次极严重的削弱。
邺城之战,唐军由于没有统一指挥,致使以20余万之众对安庆绪的7万兵,兵力3倍于安庆绪叛军,从冬到春围城四个多月却未能奏效;其后,在史思明的5万精兵的攻击下,却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唐军的这次惨败,不仅使唐军实力受到极大损害,严重地动摇了军心士气;而且亦使整个战场形势又急转直下,河北地区再次落入史思明叛军手中,河南诸郡又重新陷于叛军的威胁之中。
总之,唐军的这次惨败极大地滞缓了整个平叛战争的进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mba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562 66 29@qq.com